大樹 Big Tree
出版:童畫藝術
這篇閱讀札記將是在它的前後幾篇札記裡頭最特別、但也可能是寫得最凌亂、最不知所云的一篇。因為這本是我一共讀了至少十七遍的書──陪伴了我近兩個月的晨讀時間,巡迴了十六個班級──錘鍊成了一次獨特的閱讀體驗,我想在讀了一本繪本那麼多次之後,這個大樹與動物們的故事值得被記錄成一篇札記。
這本繪本的目標讀者設定在五到七歲,學習目的是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愛與關懷、朋友的重要──整個故事其實有不少盲點,倘若照邏輯細細深究的話──只是這些盲點在一個簡單的、能讓孩子快樂吸收的前提下,大都是可以被忽略的。所以我固然真的、真的很想用誠實預告的口吻來分析這本書(可惜我沒有預告旁白神奇的Epic Voice),但終究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我該用溫柔來對待這個可愛的小故事。用誠實預告的口吻來認真分析,這就像是追究《海底總動員》裡頭魚兒們如何在水中對話,《冰原歷險記》裡劍齒虎迪亞哥有整整四集的時間卻從未對喜德大開殺戒一般荒謬。(雖然我真的覺得誠實預告會抓住這點來酸)
故事簡單是理所當然。一棵會說話的大樹在各種動物在它身上嬉鬧玩耍了許多日子後,不堪其擾的大樹終於忍無可忍的趕走牠們。但在將牠們驅逐之後,侵襲它的孤獨感與寒冬使它對先前的驅趕感到後悔。在下個春天到來的時候,它才下定決心張開雙臂來歡迎牠們的再次歸來。
書中是用「朋友」的概念來說明那些動物對大樹的重要性,但其實我認為不然(雖然大多數的班級我並沒有多做解釋)。這個故事比起說明朋友的重要性,我覺得更多的是在講人是需要與其他人相處的,或是向小朋友說明對別人不好,讓自己身旁無人與你相處,自己同樣也會難受──類似於「你不付出愛與關懷(老實說我又覺得比起關懷,大樹的行為更像容忍),別人也不會對你愛與關懷」的觀念。好吧,至少它仍是一本「愛與關懷」繪本。
在向孩子們說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些班級的互動良好,這一來取決於老師的秩序管理,先天元素無法控制,可以控制的元素則是在接管班級後取決的決勝點在故事前面能不能抓住他們的心。在成功的時候他們大約會在第一頁「山坡上有一棵大樹」就笑出來了,接著則是在「大蛇猴子」的誇張動作笑出聲來。
能夠讓他們參與這個故事也是挺重要的──往往他們都喜歡一些設計給他們動起來的橋段,比方「不要吵了!你們全部走開!」跟「大樹迎著陽光長出新葉」的段落。前者我會要他們站起來搖動身體;後者我則會請大家一起起來伸個懶腰,讓大家在早上精神也會好一些。
能夠讓他們參與這個故事也是挺重要的──往往他們都喜歡一些設計給他們動起來的橋段,比方「不要吵了!你們全部走開!」跟「大樹迎著陽光長出新葉」的段落。前者我會要他們站起來搖動身體;後者我則會請大家一起起來伸個懶腰,讓大家在早上精神也會好一些。
全班反應冷漠是一個問題,但是全班若是反應的太過熱情,這又是個讓人頭痛的問題了。在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的時間內,要把完整、想帶給他們的東西全部說完可著實有些難度,面對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把手舉起,只點兩三位要其他人放下的表情那可真是揪心──可是一個問題上頭打轉太久又未免會拖到整個故事的流動與節奏。要怎麼取捨的功夫直到越後頭的班我才更駕輕就熟,剛開始的時候甚至有把故事說到四十分鐘──甚至老師都要上課了呢。
《大樹》這個故事是繪本。既然是繪本,那繪畫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大樹》裡的筆觸、色調皆是挺溫暖的,連在大樹一樹面對嚴冬的時候,書中的繪畫仍不顯得銳利而冷漠。但我對藝術一節實在鑽研不深,只能從其銳利度與彩度、明度等來做最基本的感想判斷了。
這是1997年出版的故事,但童年的宇宙好像有點不變。這樣的童書在近2016年,已經將近20年後的現在來說給孩子們聽,甚至再過十年、二十年,仍是會充滿趣味的。(除非那個時候孩子們生長的環境已經支木難尋),我想這也是童書對兒童的魔力吧。童書跨越時代的原因與經典作品不同。經典是因為寫上了些人們都經歷過或能感同身受的事物而能感動讀者,而兒童的此時此刻,正在一個起始站等候起飛,大家的起始站的簡單感動,常常都是相同的。所以童書可以穿越時空──至少對我們周遭幸福的孩子來說。
《大樹》這個故事,若年紀再大一點聽這個故事可能也就太大,但是再小一點可能甚至不太能夠、或完全聽不懂這個故事(他們的詞彙庫恐怕還不大夠),在一二年級,也就是五、六、七、八歲的孩子──來聽這個故事,或許恰恰好。
《大樹》這個故事,若年紀再大一點聽這個故事可能也就太大,但是再小一點可能甚至不太能夠、或完全聽不懂這個故事(他們的詞彙庫恐怕還不大夠),在一二年級,也就是五、六、七、八歲的孩子──來聽這個故事,或許恰恰好。
最後謝謝我的管理老師與一二年級的師生讓我有這次機會可以與大家互動,增長經驗。
綜合評分:5.1/1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