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導演:尤格藍西莫
演員:Colin Farrell、Lea Seydoux、Rachel Weisz
![]() |
海報。來自這裡。 |
在白色情人節前隻身去看的一部電影,影廳中有不少情侶跑來看了這部探討單身的電影,「越暗的地方,你越亮」(咦?),亞……不是,叫整個黑暗的影廳裡好不閃亮。
電影結束跑出片名的第一時間心情很差、很複雜,不是因為身邊圍繞的情侶,而是因為電影的怪誕與沉重。也因為觀賞完的心情複雜,一開始與周遭朋友給的評價是普通甚至負雷(對這部坎城、金棕櫚都有斬獲的強片這麼評價可真是大膽啊XD)。可隨沉澱以後,我發現更正確的評價不能單用「好雷」或「負雷」來分類,它是一部在主流電影之外自在歌唱的電影。
未來世界單身有罪,而David「被」分手了。中年危機的他被送進了一個渡假村,度過45天度假、追求、打獵或被打獵的日子。如果在45天之內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就會被強制轉換成一種動物,並繼續被打獵──獵到了動物或其他單身者的單身者,就會有多一天的人類額度。
David在這些日子裡頭見證了各式各樣單身者掙扎的怪現象,而後落荒而逃到了渡假村外的叢林。可David的被束縛並沒有因此得到解脫,在叢林裡他遇到了一群極端獨身主義游擊者,而首領訂定的規則也同樣不得輕鬆,最後的最後,David面臨了一個大抉擇……
整部電影David一直處於被動,關於愛所有的價值、規則和懲罰都是「被」人設定的。社會轄下的「他者」面孔模糊,從渡假村的經理們、到游擊隊的首領都是「他者」。「他者」在電影裡不斷對該是最自然、最難控制的「愛」強加規則:不單身/單身是唯一真理,違者將如何如何、未遵守者觀感是如何如何……,並將這規則與它背後蘊含的價值觀灌輸在你我身上。
這套價值觀對終極價值的二元想像(渡假村內對單身者、伴侶/游擊者對單身者的嚴苛戒律),對不符合這套價值觀者何其殘酷。電影有不少設定諷刺這套二元價值與規則的不方便:渡假村裡男女規定穿著的服飾(是在當兵麼)、只有同性戀或異性戀兩個選項、女侍每日對男房客「非做不可」的情欲挑逗。游擊隊對親熱者必重懲(恐怖的紅吻與紅性交)、David發明的奇妙肢體語言。
等等行為這兩極的生活模式其實都帶來束縛,但在社會價值的囚錮下,愛/不愛的流動反而被勒綑住了。
這麼形容好似這些制定感情價值觀的「他者」是友善的。絕對不是。渡假村、游擊者只是對規則的違反者惡毒,但對規則內的服膺者也絕不叫人舒服。規則本身就是囚牢,但對規則越加服從,反而讓服膺者更作繭自縛(比如偽裝幸福)、戒慎恐懼(比如自挖墓穴)。
![]() |
這張圖之前發生了很精彩的事情XD 圖片來自這裡 |
渡假村裡頭每個人都各有其特色,鐵石心腸的、腿瘸的、沒有自信的、鼻血直流的、歇斯底里的……有伴侶者則大抵一個樣子──透過渡假村安排的行程與配套讓有伴侶在表面上大抵一個樣子,表面下的……透過夜襲飯店經理、出逃的女僕等段落來證明了絕非如此美好。
在渡假村裡單身者的姿態各樣。鐵石心腸的靠獵殺單身者維持人類身分、嘗試迎合這套規則的,得到的是兄弟慘死的代價──但也有如願娶得美嬌娘的,縱使兩人的愛是建立在其中一人的謊言上面──他們勉強湊合著湊合出了一個勉強幸福的假象,導演把這對伴侶的幸福拍得卑微。
![]() |
有個謊言在這張圖裡面。圖片來自這裡 |
這麼形容也好似整部電影在謳歌真實愛情的美好、用誇張的反差表現出真情流動與自由的美好,絕對不是。最後的抉擇都是個對這純淨美好想像的回馬槍。
![]() |
David的逃亡,台灣版的海報好像比較常用這一張。來自這裡 |
David透過愛得到從荒謬價值覺醒逃脫的勇氣,可是當大難來時,尖銳在David眼前越加逼近,真正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來維持「愛」時、David的越生遲疑、近視女等待平淡中帶焦急……把劇情張力拉到最大──到底David的愛是否有因為完全自然、是真愛而比較偉大,還是只是跟飯店經理、或腿瘸男的一般虛假呢?
電影裡整個世界,渡假村內、渡假村外(叢林內或叢林外的世界皆同)都是單身動物園。電影用愛,來烹調每個單身者與非單身者。是的,是烹調。對單身者生吞活剝、對有伴侶者溫水煮青蛙,用荒謬的設定突顯了社會對真愛價值的狹隘假設。
然後就突然想起,我們終究不能逃離單身動物園,因為不只是電影世界,現實世界也是一個無遠弗屆的單身動物園。
PS:雖然我蠻不喜歡「只有我覺得」開頭的問句,可是只有我覺得變馬妹很正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