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6的文章

電影札記017─史帝夫賈伯斯:蘋果發表會前舞台劇

海報。圖片來自 這裡 。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出版:環球 導演:丹尼鮑伊       編劇:艾倫索金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凱特溫絲蕾、賽斯羅根          我不是果粉──始終不親民的定價是我難以接觸的一大緣故,對賈伯斯這人的了解不算太多,自然也無從崇拜。會去看這部電影的緣故一大部分是老原因:想去看看男神麥克法斯賓達的迷人演技會如何演繹這個角色。一如往常,法鯊沒有讓人失望,用句之前看過的影評文 ( 原文忘了,大概的意思 ) 來做評語,「麥克長的一點都不像賈伯斯,但當你看到他的神情、他的口吻、他的肢體語言,卻會讓人覺得賈伯斯活回來了。」 銀幕上已沒有麥克,是長相肖於麥克的賈伯斯。圖片來自 這裡          這句話多少誇飾,對賈伯斯並不熟悉的我也難以評斷是否貼切。 ( 更別提電影票房考量,作的刪修、改動、加強了 ) 但可以確定的是,麥可上戲的時候,就詮釋出了一個這部電影要的賈伯斯:唯妙唯肖的口音本是麥克的拿手好戲 ( 比如《 X 戰警:未來昔日》、《自由之心》 ) ,渾身散發的焦慮感、無理的要求與天才直覺,銀幕上已經沒有麥克法斯賓達了,有的是一個編導要詮釋的、長相肖於麥克的賈伯斯。          賈伯斯的個性偏執難搞、不近人情,整個角色在不安全感、與用以武裝的妄自尊大間拉扯。麥克在飾演賈伯斯主要是抓著這幾個點來發揮。電影中他不是個好丈夫、好父親、好合夥人、甚至好朋友──這樣的人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恐怕會想用《刺客聯盟》砸鍵盤的方法對付他,而不是頂禮膜拜他。他的天才直覺是自時代跟不上還是性格上的缺陷造成錯誤判斷我持保留態度──可他也確實改變了世界趨勢。          但父女戲一段我有些意見。前面兩段賈伯斯只關心麗莎的學業、上不上資優班、為什麼不去上學等等,我一直把這些行為視為賈伯斯只在乎卓越的方向思考。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對麗莎充滿著殘忍與不耐煩 ( 對照組是溫柔...

閱讀札記009─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讓死亡有溫度的法醫記錄

台灣的出版社使用的兩個封面。 圖片來自 這裡 。 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     Working Stiff 出版:臉譜 作者:茱蒂.梅琳涅克 (Judy Melinek), 提傑.米契爾 (T.J. Mitchell)   作者照片。圖片來自 這裡 。        大學時候在雲舒老師的「戲劇製作」課堂上實作了一齣戲,劇名取得是與「我要死掉了」諧音的《 我鑰匙掉了(不要臉附個當時的粉專) 》。雖然初版劇本差強人意 ( 現在回頭想想有其他可以再做得更加強 / 刪減的地方 ) ,但總算在導演的妙手回春與演員的給力之下總算還過得去。死亡是《我》劇裡的其中一個課題,當初編劇團的我們為了找到一個荒謬但合理的死因而絞盡腦汁,於是當我在看完這本書時,不禁覺得相見恨晚,如果這本書早點出版,必能增色當時搜索枯腸的我們。          茱蒂是從醫生轉換跑道的法醫人員。這兩份工作都是與死亡有關的。醫生是將生者從生死邊緣救回的神聖工作,法醫則是冒險越界到死亡的領域了解生者死去的原因,再將貢獻帶予生者的莊嚴職業。          因為這本書在法醫驗屍的記錄上用字詳細寫實,露骨的 ( 但必要的 ) 血腥描述讓我有時有些壓迫感,用我在向我朋友介紹時的說法:「這是一本你看她下刀鋸開死者胸骨像書ㄧ般翻開,都會替自己胸骨疼痛的一本書。」於是我在書的前半段中斷了兩次才把這本書讀完,原因就是因為剛翻開這本書時,實在不大習慣這些詳細而血淋淋的敘述。          但在走進了作者的死亡世界之後,我們慢慢在一具一具屍體上看到死亡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線索,可能成為破解懸案的關鍵;或是死者生前的故事、死者生活的背景與對死亡的影響,像把死亡與我們的生命進行編碼一樣。對死亡的恐懼有一大部分是來自其未知,而《告》即是一本對死亡的神秘面紗稍稍揭掀(同時除魅了些外界對驗屍、法醫的神祕,比如通常刑案現場可不會有穿著性感衣服的美麗女法醫拋媚眼與說性暗示雙關語的),讓讀者對死亡的神秘與哀敦有點了解,進而讓自己得到成長的書。 ...

電影札記016─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我超譯版本的渡劫過難

海報,圖片來自 這裡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製片: Fox 2000 Pictures 導演:李安       演出: Suraj Sharma 、 ( 老虎 )Jonas 、 …… 水?          與《進擊的鼓手》相同,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 2012 年的 12 月。那天是我人生中非常悲傷的日子,前一天的談話、那天的電影、那天的流浪漢、那天的粼粼冷雨、那天的一人一貓一罐啤酒一盒牛奶,片段而深刻的烙在 2012 年 12 月的那些日子,我把那天也當成是我的奇幻漂流之一。          序:我要先向大家說明,究竟是哪個故事才是真相,網路已經有了各種不同的討論,三種版本 ( 電影裡拍出來的兩種 + 網友推論出的第三種 ) 都各有信者。有鑑於相關討論已經夠多,再發表拙見無異於野人獻曝,我決定先暫時擱置這個問題,並且對部分劇情與角色進行超譯。這麼做難免會有「穿鑿附會牽強之詞」、「這怎麼可能你腦補的吧?」情事,還請見諒,因為 …… 這就真的是腦補超譯的嘛。          回歸正題。書我在國中時候曾經讀過,但也如大家所知,李安在翻拍為電影版後對這部作品做了許多改動。 ( 這證明了一件事:只要你端出來的電影夠好,大夥是可以接受改動的! ) 這個故事花了約三分之一的篇幅來介紹 Pi 在船難前的人生,並於家人、宗教、校園、戀情中藏匿了各式各樣的隱喻,再透過一場船難,開枝散葉成了兩個 / 三個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真孰假未有定論。          我想從老虎開始談談。在電影裡老虎寄有兩種意象,一是真實存在的動物理查帕克 /Thirsty ,另一種則是 Pi 對自己的投射。從這兩種意象為出發點,延伸了不同版本的故事,而我想做延伸的是能否從這兩種故事裏頭折射出另一種意象:除了奇幻 / 黑暗的船難之旅以外,可否把救生艇上的動物 ( 包括 Pi) 都視為 Pi 的一部份,船難是一場鉅變,而這場漂流能不能解讀為一場遭逢鉅變後對自我、對世...

閱讀札記008─大河灣:現代非洲的想像空殼

書封,圖片來自 這裡 大河灣     A Bend In The River 出版:天下文化 作者: V.S. 奈波爾 (V.S.Naipaul) 作者 V.S奈波爾(V.S. 是名字縮寫不是"作者對決奈波爾")圖片來自 這裡          這本書看完可以談的主題太多了:現代主義、非洲後殖民主義、文明與野蠻、權力與獨裁 …… 奈波爾將這些主題編織成篇,寫下這部悲傷沉重的小說。台灣已有些研究作者或《大河灣》或作者其他作品的論文問世,如有想更深入的研究小說裡的各種意識,歡迎前往搜索研讀。          說老實話,這本小說的前半本其實挺 …… 悶的,許多篇幅都是沙林遷移後的生活記錄,如流水帳一般記載。但這悶倒也不是虛無難懂,而是相較我自己習慣看的大眾文學類型,純文學較重的《大》高低起伏顯得不明顯些,使剛開始看會有點不大習慣。但這麼細火慢熅的鋪陳也繪足了各個配角們的內外在。跟主配角度過了前半段的遙遠之後,後半段主角終於不能抵抗的被強拉進了世局當中。與其他配角的境遇、對白,平淡此時在故事裡發了酵,平淡的精采、平淡的驚心動魄。          是的。上一段我用了「遙遠」來秒寫這本書的前半段,主人翁沙林在故事的前兩章的所思所寫常常是事不關己的,多是採取與人物、事件保有距離的直述書寫,就連發生了叛亂,主戰場也是離沙林的城鎮遙遠的。          大河灣邊如伊甸園──一個內裡抱有許多焦慮、表象上的伊甸園。沙林就這麼活在這個小世界中,他與其他人交涉,友好或發生摩擦,這個世界卻被排除了更大的世界之中,國家、世界在這個城鎮之外悄悄轉動,偶爾才間接的影響這個城鎮。          沙林在這個城鎮經商小鋪,但他其實不怎麼喜歡遷移來的這個人不親土也不親的大河灣邊,可在某層意義上,他其實對東非家鄉也是帶有包袱的。有他逃避著的納茲魯丁女兒的婚約,又對英達爾受過的英式教育自相形慚。大河灣或是東非,故事內兩個舞台,對作為殖民者的歐洲文化都是抱...

電影札記015─8 Mile:窮苦白人颳起地下饒舌風暴

海報。圖片來自 這裡 。 街頭痞子     8 Mile 發行: Universal Studios 、 Imagine Entertainment 導演: Curtis Hanson      演出: Eminem 、 Kim Basinger 、 Brtittany Murphy         在正式開始之前先撥放《街頭痞子》的主題曲,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 Lose Youself →          這是我在開始紀錄電影以後接觸到的第三部音樂電影。《法蘭克》是一部講獨立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電影( 電影札記007─法蘭克:混沌與倏忽 )、《進擊的鼓手》是一部講樂隊與嚴師高徒的電影( 電影札記012─進擊的鼓手:用鼓聲音樂寫成的暴力電影 ),而這部《街頭痞子》,嗯,阿姆在一部阿姆半自傳的電影裏頭飾演阿姆 …… 不是,飾演「 B-Rabbit 」 Jimmy Smith Jr. 這個外號跟阿姆暱稱 Slim Shady 有七八成相像的饒舌歌手兼鈑金廠工人。調侃歸調侃,可是這部電影的評價我覺得還真算不錯,是一部看完以後會想找一首饒舌歌狂飆的電影。 ( 小小凸槽一下,這部電影我也是喜歡它的原名《八英里》更勝於《街頭痞子》 )         電影的英文標題 8 Mile 指涉的是底特律裡一條南北分界也是種族分界的路,代表的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電影的副標題則是「 Every Moment is Another Chance 」──每個瞬間都藏身著翻盤的機會。          整個故事就是從這麼一個多元種族的城市底特律發生的。受到 Future 賞識的 B-Rabbit 在饒舌對決時因為緊張辭窮而敗給了 Free World 的 Papa Doc( 是說 Papa Doc 這個角色竟然是由十三年前的 Anthony Mackie 飾演的──獵鷹唱饒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