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 Inside Out
出版:Disney+Pixar
導演:Pete Docter 配音:Amy Poehler、Phyllis Smith
![]() |
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 圖片來自IMDB |
故事可以說得很小:是個孩子在搬家後面對新生活無法適應的逃家計畫;故事也可以說得很大:是大腦的情緒們要拯救主人翁的驚心動魄冒險──這是萊莉的小故事,卻是樂樂、憂憂、怒怒、驚驚、厭厭的大故事。把小故事與大故事相藏相映,讓兩個故事的張力彼此拉扯牽動,一向是這組夢幻團隊的拿手好戲。
名不虛傳,挾帶著北美票房、IMDB、爛番茄、各大小影評的一致好評,導演、迪士尼、皮克斯,又再一次攜手合作創造了奇蹟,把觀眾在電影院裡逗弄得又哭又笑,又完成了對英雄之旅的創新與顛覆。
劇情是由一個從小在明尼蘇達長大的女孩萊莉,與控制她情緒的樂樂、憂憂、怒怒、驚驚、厭厭所開展。她的回憶絕大多數都是由快樂的黃色回憶所佔據,這樣的結果是由一向在大腦總部裡握有主導權的樂樂大力促成。但在舉家搬往舊金山的新生活,諸事不順,在上學的第一天自我介紹,樂樂與憂憂因為一顆藍色的核心記憶而被吸到了深層記憶的大迷宮。一方面樂樂與憂憂要想盡辦法要在萊莉的人格島嶼分崩離析之前趕回大腦總部;一方面怒怒、厭厭、驚驚想要扮演好樂樂的角色,卻總是弄巧成拙,使得大腦總部愈加混亂。在樂樂回來之前,到底還會有怎麼樣的天翻地覆呢?
![]() |
這時候的萊莉準備要翹家了,圖片來自 http://www.pixarpost.com/2015/03/new-international-inside-out-trailer.html |
這部片花了不少心力在顛覆樂樂與憂憂兩個主角身上。使用女性角色作為主角已非首次(有趣的是,萊莉與大人最大的不同,一是操作台比起大人顯得小上許多,一方面也是唯一一個在腦內探索時,情緒出現兩種性別的角色),而這次更是將主角與反派的刻板印象做出顛覆:《無敵破壞王》是讓刻板印象中的反派,主角雷夫的善良被看見,產生同情與角色代入感;而《腦》則更進一步,讓傳統最容易產生心理投射、角色代入感的樂樂,做出一些不近人情、甚至近乎反派角色才會作的行為。
相反的,在其它故事裡,很有可能成為反派,或讓該角色走入反派的關鍵的,許多負面情緒被可愛、柔和化了,成為了主角與重要角色。甚至他們(主要是憂憂)的職責與價值在數個關鍵時刻受到了彰顯。比如故事前期樂樂的優越感與對憂憂的輕視、樂樂拋棄了憂憂與小彬彬硬闖回想管,還有憂憂對小彬彬的陪伴,都是這類顛覆的展現。
啊,兩度提到了小彬彬,事實上我更喜歡「Bing-Bong」這個名字。牠在預告、簡介裡完全沒有出現,但牠在片中絕對是一大不可或缺的要角,如果不是牠,樂樂與憂憂的冒險在故事中後期就得中斷,沒辦法回到大腦總部(另一個關鍵是夢幻男友,看畢本片者想必已經會心一笑)。剛出現時,因為受到《星際效應》曼恩博士的經驗,與《玩具總動員III》熊老大的反派心理,我對這個曾經被疼惜、如今被遺忘的童年幻想朋友處處提防。但是我是誤會小彬彬了。牠恐怕是整部片裡最良善的一個,雖然少根筋、帶著樂樂憂憂誤入歧途(如「抽象」),但是在童年的幻想中很珍貴的一塊,在與樂樂一次一次坐在彩虹火箭上的末句台詞,相信更是賺取了不少觀眾的眼淚。(順帶一提,小彬彬也是萊莉腦中唯一一個不受單種情緒主宰的角色。)
萊莉一開始的記憶是幸福快樂的,像是傳統故事裡「幸福快樂的日子」:有溫暖的家、開心的校園生活與自信的人格。但她的快樂常是壓抑住憂傷、忽視憂傷的成果,近乎失控的正向思考。但在故事的最後,萊莉遇到挫折並成長了,大腦總部的情緒們也成長了。她的情緒開始變得多彩,讓她的生命也更深沉、更豐沛了(最幽默的就是怒怒的「耶!我終於有全套的髒話發聲系統了!」)。
《腦》打破了傳統故事裡對幸福快樂的想像,不是「幸福快樂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更清楚的說,是說那些喜怒哀樂都是建構出幸福快樂、讓生活更多彩多姿的一份子,告訴了我們生命中的情緒都是讓我們更成長的體驗,那些混色的記憶珠子,是萊莉在這段故事裡的珍寶,而觀眾在這部片裡,想必也能在有哭、有笑之餘,有所成長。
![]() |
這一刻開始,樂樂與憂憂才終於成為了夥伴。 圖片來自:http://images-cdn.moviepilot.com/images/c_fill,h_2304,w_4096/t_mp_quality/zmtealxdnrf9a1hx7mjw/the-pixar-guide-to-happiness-inside-out-inside-out-460991.jpg |
最後感謝蓁蓁、丹丹跟伊仔被興奮的我抓來看電影,也感謝ㄓㄧ的即刻催件,否則這篇文章大概一時三刻不會出現,說不定就給拖到忘了。
綜合評分:9.0/10
綜合評分:9.0/1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