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Country Driving: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出版: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作者:Peter Hessler(何偉) 譯者:賴芳
![]() |
因為我是看舊版的,所以我就找舊版的封面了。 圖片來自這裡 |
讀書共和國選書向來大合脾胃,書架上有不少它們的書,《尋路中國》就是其中一本。而書架上幾本與中國研究有關的書,這樣的書,大致可粗分為三類:
一者是寫中國共產黨秘辛,如毛澤東與周恩萊的矛盾、四人幫密史、近至江澤民、胡錦滔的傳位過程,習、薄二人的內鬥密辛,繪聲繪影的稗官野史,滿足了中國人民對政治的胃口(將焦點聚焦於黨內鬥爭,避免直接去思考共產黨統治中國的正當性;而也有類似〈大紀元日報〉,「中國終將崩塌」式的寫法)。
二是講中國熱所帶來的商機與錢景,不時穿插一些數據、圖表,來說明中國在世界政經地位的崛起(或正好相反,預言中國榮景在一個時間內即將崩潰),如《當中國統治世界》、《當中國買下世界》。
第三種則是從中國各個階層作者深入社會的現象觀察,寫出一個大國家社會中的個人(上至滿清高官、下至黑戶移工)面對世局的困境與事件,與整個社會的問題,晚清時候這類書籍由傳教士、探險家記載;現代則由新聞記者與被壓迫族群出版。如《一個騎兵在中國》、《野心時代》、《被隱藏的中國》,這本《尋路中國》也是這類書籍。政治、經濟(可能稍微偏右)、社會(可能稍微偏左),偶爾加上一些歷史與文化,大體而言中國研究的書,可以說是由這三個維度建構出來的。
作者是位美國報刊駐北京的記者,但他顯然扮演記者角色、扮演旁觀者、與融入中國社會之中,又能清醒於中國社會之外。這樣的天平握得恰如其分,使他能夠完整記錄下來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他眼見的事件與怪現象,又不至於與當地居民打壞關係。
本書分成三個章節:〈長城〉是何偉沿著萬里長城開車經過的聚落、村莊、與路途上見到的景色與人物作的記錄(中間穿插著不少中國當地的交通法規),有時他的「城市特別版」載著搭便車的人,有時他的外國人身分讓他受了麻煩。〈鄉村〉是何偉在北京近郊的三岔村租了房子,藉觀察魏子豫家族來記錄中國農民、農村面對中國崛起的衝擊與改變。〈工廠〉則把鄉村對中國崛起發展的影響舞台轉到特區,是個新興經濟特區對中國熱衝擊的田野調查。
何偉忠實的記錄了他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件。並不因為他在當地受過誰的幫助而特意美化誰。好比〈鄉村〉,「攪屎棍」在三岔扮演著一個迷信、市儈、見錢眼開的討厭鬼,但是魏子豫的市儈狡猾勢利的性格也同樣被生動寫實的被記錄下來。
何偉是個極好的記者/報導文學作家,他參與其中,卻不干預其中(除了魏嘉的重病是少數的例外),見證了中國發展不均、與鄉村、工廠遇到極度發展,人心成長卻來不及追上的空虛、膨脹與困境。他的文字是用一種極富社會關懷的筆觸寫下的報導文學,以一個美國記者的角度,來切入繼承中國傳統社會,卻又斷裂、突變而成的中國現代社會。
眾所皆知,中國現代社會進化的速度,可說是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前進:三個月前荒蕪一片的荒地,可能三個月後已滿是建築物的骨架、一年後或工廠或樓房四處林立,連公車系統都畫好了(開不開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在這樣全面強調發展的世界下,精神層面的富裕卻遠遠落後於物質層面的富足。
這應當是不正常的,可是一個國家國民(好吧,身分多為抱有對中國這個國家、或漢人主體論具有強烈認同的)對於快速富強的渴望與國家的強勢推動,不合理的合理化了這樣的不正常。被合理化的不正常看似就此正常、就此欣欣向榮了,可是仍有許多問題是被埋在這條發展的道路上的。我覺得這些問題甚至像是對中國國家發展的地雷:當後人跟隨著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在這條國家傾盡全力維持穩定的道路上底下充滿了更多不穩定的因子,很有可能因為這些前人種下的因,得到炸斷了雙腿的果。
![]() |
之後打算設略同一個作者的《消失中的江城》 圖片來自這裡 |
書腰上的推薦詞是這樣寫的:「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與駕馭的深入記錄。」另一個推薦詞是「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兩句都頗有深意,每個人都在路上,可是要往哪裡、怎麼去、為什麼要去、去的速度要多快、到了以後要幹嘛,這倒不一定知道,只知道先去了、在路上了、剩下的,以後再說。
現在只有一個問題:這本書把改革開放的低速人生寫得太好了,接下來如果要寫類似題材的「大路」的書評我要怎麼辦啊?
綜合評分:8.4/1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