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報。圖片來自這裡 |
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發行:華納兄弟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演出:Fionn Whitehead、Harry Styles、Tom Hardy
為什麼能搶先看到《敦克爾克大行動》是這樣的。強者我朋友A.k.a友站影評人「半個比爾」(以下簡稱「比爾」)強運抽到了於京華城喜滿客特映的「敦克爾克大行動2D試映會」電影票。而有幸受到邀請,果斷放下當天沒抽到票(是的,我個人也抽了一波)要去跑步洩憤的行程(外加送了跑友一隻熱騰騰的鴿子),強勢入席了當日晚間的試映會。
垃圾話說到這裡,在此提供一些無雷的情報,給各位等著嘗鮮或想試風向的讀者朋友們。
適合觀眾:諾蘭愛好者、能接受悶片者、對畫面壯闊抱有期待者、不喜血腥者
1.片長不長,但是節奏抓得很好、每段劇情情報也很剛好,沒有倉促感,結構很穩蠻一氣呵成的。台詞很少,用影像來說故事。
2.淡化戰爭的激情,強烈描寫在撤退戰線上的無情與士兵的恐懼,分為「戰爭驚悚」是聰明的做法──但放心,沒有任何斷肢、潰爛等怵目驚心的殘忍畫面。
3.時間軸分為三條最後交織,算是諾蘭電影時間軸十分清楚的一部,相對沒有玩敘事時間、剪接詭計(比如記憶拼圖),不太需要把腦燒爆了才能夠釐清劇情。
4.比起釐清時間軸,個人認為燒腦的是太多服裝打扮髮型類似角色造成的臉盲問題......但是這算是有表現出「這樣的戰場上對所有人皆是平等」的無情感吧。(腦補)
5.故事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硬要挑缺點的話,打靶破船的道德難題問題當下情境就已足夠說明難題,用士兵的台詞再講一遍就多了,但該段不長啦。
6.至於視覺特效上,因為看得是2D版的,其實不太知道「連我都感到暈船了」的緣故在哪,畢竟這部電影乖乖待在船上的時間實在不多,除了空襲海象本身並不惡劣……但這點我可能要透過再刷一次Imax才能給各位答案啦。
7.那個,主角的命格跟湯姆漢克一樣,千萬不要跟他搭上同一艘船。
以下進入有雷正題,不喜請迴避。
![]() |
放張諾蘭電影永遠不會忘記的電影標題做防雷線,圖片來自這邊 |
這部電影應可算是諾蘭挑戰歷史片型的一次實驗。可以說我既抱持了正確又錯誤的期待來看這部電影。日前與比爾討論時,比爾對於將分類分為「驚悚」電影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在《全面啟動》、《星際效應》等諾蘭燒腦名片的影響下,我直觀認為「驚悚」以為是「超自然現象」與歷史之壁碰撞帶來的插曲,這類帶有科幻色彩的驚悚──以至於對於宣傳時的「家迎向了他們」、Farrier在記錄時間與油量的時候,我都抱持著科幻驚悚方向的猜測──例如空間扭曲、時間暫停。
![]() |
油越少飛越久,全片最科幻之處。圖片來自這裡 |
但原來「家迎向了他們」是一種民族情感上、修辭上的發生事實,記錄油表跟時間也就是記錄而已──全片最科幻的大概就是Farrier的福布斯一號,憑著十五加侖的油硬是擊沉了德軍戰機還能硬航行到沙灘還安全降落吧。
正確的猜測是我仍有抱持著「這是一部戰爭片」的準備去看。
諾蘭曾說《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部「不著重於戰爭血腥」的懸疑電影──但個人之見,它仍沒脫離戰爭電影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淡化了戰爭色彩、淡化了歷史色彩(民族、愛國意識倒是鮮明,我在想沒有二戰歐戰背景的我們,是步是也是我相較對故事較為冷感的理由)、淡化了個人英雄主義,甚至淡化了「人」本身的電影,但它還是部戰爭電影。
從海上完整的浮軀、整部電影血液少之又少的場景來看,戰爭的慘烈同樣是《敦》淡化的一環,最明顯的,就是遭許多人詬病的「過於乾淨的戰場」。到底是考察還是謬誤我沒有正解,確定的答案只是戰場上的血腥、慘烈,不是諾導想要描寫的重點。甚至把歷史、國家、政治全部架空,也不影響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
淡化了這麼多元素,《敦》的重頭戲,花在描寫恐懼上面。借二戰這場大事件的歷史背景,遠距離描寫潰散的軍心、愛國的熱忱、與堅毅的勇氣。
![]() |
海上的汽油被點燃畫面。 全片「海水」是一大恐懼的意象。 圖片來自這裡 |
經過比爾提點,「水」是整部電影裡頭的一大意象。海水如無孔不入的吞人怪物,片中有著不少海水給角色們的考驗。次次的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也確實就是柯林斯的福布斯三號墜機後,海水灌入機艙幾乎無法脫逃的畫面了。 其他如驅逐艦被炸沉的士兵鳥獸散(與海上汽油點燃的畫面)、打靶船上最後的淹沒,都一再的讓海水的冷、海水的鹹腥味與恐懼一同流入觀眾的體內。
可能是因為這一階段戰局已成定局,敦克爾克行動的推進是很機械性的。飛機空襲、船毀壞、士兵傷亡,即使你是「我會有用的」熱血男孩、害怕、怯懦,期待得到救贖的法國士兵也無受赦免。上帝不存在,就算存在也不關心。
![]() |
《敦》片中的人很渺小。 圖片來自這裡 |
淡化了「人」以後《敦克爾克》中的人很渺小。電影幾乎把能幫助觀眾建立印象的鮮明個人特色全部抹平,換上的是寡少的台詞、相似的服化、同樣疲憊驚懼的表情──嘿,這是一場撤退行動!敵軍不乾脆的空襲、不(敢)冒進的陸軍牽制、國家領袖的隨時棄保,死亡隨時降臨的恐懼籠罩四十萬名士兵的頭上,士氣最威靡的撤退時候,嚴守紀律、顧好性命才是務實的選擇。
沒收了導演習慣用台詞帶出故事、精神的方式(《星際效應》、《全面啟動》固然受限於片型,但仍是難以抗辯故事中許多NPC般的解釋性台詞),《敦》改採取用畫面與聲音來帶動劇情前進。開個玩笑,諾蘭御用的漢斯季默這次不再使用睡死管風琴來轟炸觀眾的耳朵──至少不完全了,他這次改用小提琴鋸了!
《敦》是諾蘭電影相對來說時間軸好掌握的一部,沒有眼花撩亂的時空理論或是華麗剪接。全片分為陸(堤防/一週)、海(港口/一日)、空(天空/一小時)三條故事線,在最後將讓三條故事線結合。也因切入的時間點不同,節奏的快慢也有差異(當然整部電影節奏偏慢)。
比起導演過去的作品,片長並不長,但每段劇情的情報量與緊湊度算是恰到好處,事件接踵發生,但又不會到無法喘息的地步。「堤防」講得是潰敗的英軍陸軍,如何在這片沙灘上演奇蹟般的大撤退,直接描寫瀰漫在海、灘上的死亡恐懼;「港口」寫道森父子與喬治的援救行動,與救了砲彈症候群的發抖士兵的發展,寫道森父子三人的愛國心與戰爭對人的創傷;天空則是三位皇家空軍與德軍空軍的纏鬥,記錄著大戰時候空軍的傳奇色彩與堅毅。(忘了哪個飛行員是根據真實人物的傳奇飛行員所改寫的,這段還需大家指證。)
劇情雖然我從頭到尾沒有太大共感,從頭到尾很冷靜的看完了這部片。原因如前述,對歐美二戰史相對不熟,也可能是因為電影本來就沒有打算重點刻劃人的緣故。
沒有如一些深入劇情的網友完全被震撼,也可能是因為此節,冷靜的我對於有些小瑕疵有些皺眉。其中最讓我出戲的是船上堵打靶洞一段,不斷噴入船艙的海水、誤成為打靶目標的死亡恐懼、越來越多的船艙彈孔、遲遲不來的漲潮時間等因素,就已能很充分的說明英兵們在恐懼折磨下隨時準備對法兵動手的破殼瘋狂,實在不需要一個說出「這是戰爭」、「這是人性」之類的台詞,反而顯得刻意了。
另一個讓我內心暗暗吐槽的是喬治在這部電影的功能。抱持著「先生、我會有用的」熱血上船的喬治……結果從頭到尾除了被發抖士兵誤殺,他本人根本沒有用嘛。這個角色的死亡與死亡延伸出的情緒波動(悔恨、壓抑的憤怒)才是他存在的意義──但這大概是若道森父子養了一隻忠犬也能達到的效果。
也從這段劇情注意到,我想要對一個小特點表示有趣。三條故事線的主線是收好收滿了,但是也有許多小細節沒有得到解決,是角色悶著、悶著,電影就這樣走到了結局。我是從喬治的死亡所觀察到的。發抖士兵誤殺喬治的悔恨、彼得的「是的,他還好」的悶怒中燒……這些情緒最後都沒有得到一個了結。我沒有為什麼的解答,有可能是想表示現實世界有些是本來就永遠無法得到解決吧。
(如果諾蘭日後表示將開拍《敦克爾克行動II》或《諾曼第大登陸》然後這些是下一部片的伏筆,我就崩潰直播十刷《刺陵》或《天機-富春山居圖》)
即使列了先前兩點小瑕疵(超長效皇家空軍引擎,就只能當湯姆哈迪開主角威能了),但還是瑕不掩瑜,算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是一部用我跟朋友所敘述的,「很吃電波的好片」,至少也帶給觀眾一場震撼而特殊的視聽饗宴。
某個角度來說《敦》像是一部紀錄片,記錄的戰爭細節或許是架空的,但記錄的情緒卻是真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