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是傳奇的一般版封面與電影版封面。圖片來自這裡 |
我是傳奇(與書內短篇小說) I am Legend
出版:春天
作者:Richard Matheson
我高中時候愛不釋手的一本書,它大大影響了我某時期的行文風格,小說、散文,淨是如此。而因為一些原因近日重新拾起此書,我仍是很喜歡它──即使現在寫文章也不再是相同風格──而又更對羅伯奈佛的境遇多了三分沁透。它是部不這麼諷刺的諷刺小說、不這麼科幻的科幻小說、文字的黏力卻足夠黏住讀者的眼珠,持續一頁頁的向下翻閱。他的故事知名度廣,在台灣以《美夢成真》跟《似曾相識》最為知名。他的科幻能恐怖,也能溫馨。
![]() |
我是傳奇電影海報。圖片來自這裡。 |
(題外話:2007年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同名改編作品《我是傳奇》電影,我給予「還不錯」的評價,但比起小說文本本身的十足韻味,差了倒是不只一截。)
《我》的故事骨幹是寫白人男性藍領階級羅伯奈佛,在吸血鬼(概念上更接近現代的殭屍)橫行的末日世界,作為地球上存活的最後一個人類,如何適應求生的故事。吸血鬼的殘忍在這個末日故事中只是其中一個環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環節。
故事軸心更多的擺在羅伯與孤獨世界共處時的掙扎與抗衡。性慾的難耐、缺乏人際的後遺症、悔恨的禁錮……當與一個人離別的時候,總會為了離別時的不完美而感到痛苦──羅伯奈佛可是一個人扛著與一整個世界離別的悲傷!
相形之下,吸血鬼的生態漸漸被羅伯摸清後,反而不再是羅伯最大的威脅了,於此同時他也漸漸學會與他理解的孤獨世界共處,漸漸重新覓回人生的步調。
直到露絲出現以後,這一切被打破了──羅伯內心社會性的一部分重新被喚醒了。羅伯終究是個凡夫俗子,期盼著與人互動、對生命的重現是富熱情的。《浩劫餘生》與排球Wilson相遇尚且如此,遑論羅伯見到的是活生生、會跑、會動的露絲了。故事最後的結局如今重讀仍覺得是神來之筆。文字用得簡練,幾乎只是帶過發生的事件與閃過的念頭,卻讓人驚覺,整個故事不再只是一個吸血鬼與自我救贖的故事,提升了,深沉了整個故事的層次。(說太多就破梗了,只好在此賣個關子)
在這個故事之後的,是幾篇短篇與極短篇小說。憑良心說,良莠不齊──以一個多產、多角經營作品的作家而言顯然在所難免──但選擇的故事已經不錯了,比起後來不同出版社再代理的《百萬殺人實驗》、《兩萬呎高空驚魂》附加短篇的後繼無力,甚至《鋼鐵擂台》附加短篇找了其他作家的濫竽充數,《我》與其附加短篇母雞與小雞都個個還算爭氣──但受限於篇幅人性的深探就少了,主角發展偏向功能性。優點則在於故事的驚奇與急轉直下,還有其幽微的神秘魅力仍保持著。
![]() |
作者 理查麥特森(1926~2013)留影。圖片取自這裡。 |
我想特別將〈葬禮〉一篇提出來介紹。主角莫頓不是一個單純的受害者角色──即使他手無寸鐵、毫無法力,在妖魔鬼怪面前出盡洋相,但最後的反差表現得叫人浮出黑色幽默──在那些鬼怪將莫頓嚇得魂飛魄散以後,莫頓的性格造就了這個故事最大的反差樂趣。鬼怪多了一絲無害,莫頓這個角色也更有趣了。
這是一篇中篇小說與數篇短篇至極短篇小說的合輯集錦。我不是恐怖片的信徒,但我很樂意為麥氏恐怖故事開一個例外。恐怖如果也是一種時尚經典,理查麥特森的恐怖故事在二十世紀來看是創新,打響了(當時)新恐怖關鍵字:活死人、城市……在本世紀則是復古,比起當今血漿、內臟當道的強烈感官噁心式恐怖,麥式的恐怖像巧用的香料,味道清淡卻韻味無窮,叫人在黑暗中帶點悲傷的笑。
走過了德古拉式古典鄉野的前現代恐怖,瑪麗雪萊用科學怪人帶起新一頁的恐怖、再到影視媒介出現,理查麥特森的《我是傳奇》的活屍風暴、感官恐怖式的鬼片恐怖片,最後到如現在出現了《殭屍哪有這麼帥》、《吸血鬼家庭日記》這類不再以恐怖為主打的恐怖故事……誰知道麥氏這樣優雅的恐怖哪天會不會再瓜風暴呢?
留言
張貼留言